九游体育-教师数字化学习案例•职业教育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:为教师数字化学习提
更新时间:2025-09-17
九游体育教师是立教之本、兴教之源。高素质、专业化的教师队伍,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源泉,更是建设教育强国的主体力量。当前,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九游体育,正在深刻重塑着学生的学习方式、教师的教学模式、学校的治理形态乃至教育的整体生态。教师角色也因此面临着深刻转型,师生关系亟待重构。
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指导下,《中国远程教育》杂志社已连续三年发布《教师数字化学习报告》,为推动教师数字化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参考。为助力教育部“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”实施,推进“百区千校万师”建设,本刊聚焦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六大行动和《教师数字化学习报告》,访谈行业专家,探讨教师数字化学习的现状与趋势,并从过去三年的报告中选取部分区域和学校的优秀案例进行剖析。通过专题策划,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梳理我国教师数字化学习的特征、存在问题及提升建议,凝炼经验,示范引领,以此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转型,助力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。
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教师数字化学习提供了“方+工具箱”的解决方案:以标准建设回应“为何学”,以平台构建回应“如何学”,以机制创新回应“学以致用”,系统性提升教师数字素养,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。
开发“五维三层”数字素养模型和动态诊断系统,实现教师能力成长可视化;打造“匠师工坊”智能研训基地和“云师智库”资源共享平台,形成虚实融合的研训生态;通过“三阶培养工程”“赛训机制”“三链融合模式”,推动学用深度转化……近年来,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构建“标准—平台—机制”三维联动的教师数字化学习体系,形成了覆盖能力诊断、资源供给、场景实践的完整闭环,为职业院校教师数字化学习提供了“可测量、可操作、可持续”的发展范式。
“当前职业院校教师数字化学习普遍面临‘政策热与教师冷’‘资源多与应用浅’‘学习虚与转化弱’等问题,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。”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张伟坦言。为此,学校聚焦教师能力认知模糊这一核心症结,从构建分层分类的标准体系入手,系统性破解难题。一是研制校本数字素养框架。学校联合江苏省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研究会以及超星、科大讯飞等企业组建标准委员会,基于《教师数字素养》标准,结合装备制造类专业特色,构建“五维三层”数字素养能力模型,形成了18项可观测指标,解决传统标准与职教场景脱节问题。二是开发动态诊断评估系统。学校通过运用AI课堂行为分析、项目任务测评等数据,建立教师数字画像动态生成机制;开发“能力雷达图+发展路线图”双图联动的智能诊断平台,实现从新手到专家三阶成长的可视化路径。三是建设模块化课程资源。学校建设“8+N”课程矩阵(8个标准模块+N个校本项目),与企业共建人工智能教学应用项目案例库,开发微课资源包120个。
张伟表示,学校构建了“通识筑基—专业深化—实战提升”的教师数字化学习课程体系。该体系旨在有效缓解教师的数字焦虑,夯实其数字化认知基础;助力教师掌握通用工具技能,并深化其在特定学科与教学场景中的融合应用能力;最终引导教师将所学转化为可展示、可评估、可推广的实践成果,激发其内生动力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2024年5月,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职业院校发起成立全国职业学校教师创新发展联盟。依托联盟,学校建设了“匠师工坊”智能研训基地,包含AI教学行为分析室、虚拟教研室、多视窗远程互动教室等六大功能区,构建了集诊断、研训、协作、创造、应用于一体的智能化研训生态。张伟介绍,在基地建设的基础上,学校开发了“智能教案设计”“课堂互动工具使用”“学习数据分析”等5个典型教学场景模拟系统,支持教师开展基于真实工作场景的沉浸式训练。
学校上线了“云师智库”数字资源云服务平台,构建“资源共生—经验共享—成果共创”的云端教研共同体,实现资源众创、成果共享。同时,为精准刻画教师的成长轨迹,学校创新数字画像管理系统,构建覆盖教学行为、科研产出、社会服务等10类指标的教师发展动态数据库,建立“个人规划—过程记录—成果认证—反馈优化”的全周期管理体系,开发具有智能预警与精准推送功能的“智师档案”系统,实现教师成长轨迹全程可溯。
“目前,依托平台已生成教师个性化发展建议书400余份,开展虚拟教研室活动40余次,孵化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2个。”张伟介绍,该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体化、全方位、智能化的支持。
“教师数字化学习能力的持续提升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内容。”张伟表示,为进一步破除学用转化之间的障碍,学校从实施三阶递进培养工程、建立赛训提升路径以及构建三链融合发展机制等举措入手,创新协同联动实践机制。
一是实施三阶递进培养工程。学校按照“基础达标—专业精进—创新引领”三层能力构架,构建了“筑基—突破—领航”三阶培养体系。其中,筑基工程推行“16+X”混合研修(16学时在线必修+X校本实践),达标率98%;突破工程组建4个“AI+专业”创新团队,开发智能教学工具11项;领航工程形成“1个名师工作室+3个专业团队+N个项目”孵化模式,2024年培育教学能手40名。
二是建立赛训提升路径。学校创建“校赛打基础—省赛促提升—国赛出精品”进阶机制,开发数字教学设计工具箱等专项资源包,构建“陪跑—陪练—教练”的成长路径。2024年学校获省级以上教学比赛类奖项23项,3个获奖课例转化为职业院校教师国培、省培培训课程,实现“以赛促改”的良性循环。
三是构建“教育链—产业链—创新链”三链融合发展机制。教育链方面,与全国职业学校教师创新发展联盟、江苏省模具协会共建“数字教改联合体”,共同开发《智能制造数智化教学实施规范》等2项标准。产业链方面,设立“企业驻校数字导师”岗位,与华晟经世合作,聘请10名企业数字化专家参与课程开发。创新链方面,共建教师企业工坊,完成产线个。与汇博机器人联合开发的虚拟调试课程被20余所院校采用,彰显了校企协同创新的示范效应。
“教师数字化学习能力的提升是长期过程。”张伟表示,下一步,学校将引入更智能的学习技术,深化校企项目化合作,促进资源双向流动;并构建教师长效激励机制,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和创新应用的动力。
上海市金山区朱泾罗星幼儿园:推进“芭蕉四季”场景建设 循证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历程